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近日,南京海纳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纳医药”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为其独家保荐人。这已经是该公司继2023年创业板IPO被迫终止、2025年与的“卖身”计划流产后,在三年内第三次尝试踏入资本市场。
此次转战港股,海纳医药期待借助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实现突围。然而,对招股书等相关资料进行梳理后发现,公司目前仍存在诸多隐忧,包括业绩下滑营收净利双降、经营活动现金流持续为负、应收账款高企等,本次IPO能否如愿尚存变数。
上半年营收净利双降 现金持续流出应收账款激增
海纳医药成立于2001年,是一家以改良型创新药和高端仿制药为核心的全流程医药研发企业。公司采用“CXO服务+MAH(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转让”双轮驱动模式,即在提供传统研发服务的同时,通过自主立项研发并将成果转让给客户,以获取更高收益。
从财务数据看,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收从2.65亿元增长至4.25亿元,但增长势头趋缓,营收增速由2023年的54.74%降至2024年的3.65%。2025年上半年,公司业绩出现同比下滑,其中营收同比下滑16.97%至1.78亿元,净利润同比下降24%至2208.4万元。
同时,公司毛利率从2022年的60.1%下滑至2024年的47.1%,虽然在2025年上半年小幅回升至52.1%,但仍远未恢复至历史高位。
结合业务来看,2024年业绩下滑主要源于药物技术转让及自有药品销售收入的大幅缩减,该板块收入从2023年的1.27亿元锐减至2024年的5198万元。随着国家带量采购的深入推进,仿制药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药企购买批文的意愿显著下降,相关业务增长天花板或已显现。

除了MAH业务遇冷之外,海纳医药业绩承压与仿制药CXO赛道竞争日益加剧同样密不可分。2025年上半年,公司核心业务CXO服务收入锐减,同比下降26%至1.32亿元。
据行业数据显示,药学服务(全流程)的价格在2019年约为400-500万元,到2023年已下降至约200万元;同期,生物等效性试验价格也从高峰期的约500万元下降至约250万元。价格的大幅下滑,直接挤压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行业性压力在同行企业的财务表现上也可以得到印证,例如2024年营收同比下降21.1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0.53亿元,由盈转亏;虽然2024年营收增长15.7%,但归属净利润减少3.98%,呈现出增收不增利的现象。
CXO行业作为医药产业的“卖水人”,其景气度与药企投融资紧密相关。当前,仿制药市场面临集中采购等降成本压力,药企在选择研发伙伴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看重效率、成功率与成本控制。头部CXO凭借其经过验证的成熟平台和规模化运营,恰好能满足这一核心诉求,自然成为大多数药企的首选。相比之下,海纳医药自身的营收规模距离头部企业仍有较大差距,在行业马太效应逐步凸显的背景下,公司面临的竞争压力或将持续存在。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公司的贸易应收款项呈现爆发式增长,从2022年末的4467.6万元激增至2025年6月末的1.76亿元,增幅接近3倍。同时贸易应收款周转天数从2022年的43天延长至2025年6月末的176天,表明公司的营收成果大多停留在“纸面富贵”阶段,大量资金被客户占用。从账龄结构看,一年以上账龄的贸易应收款项及应收票据大幅增加,账龄结构趋于恶化。

同时,公司的经营活动现金流持续净流出。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分别净流出3457万元和4245万元,导致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从2023年末的1.92亿元峰值水平降至2025年6月末的6273.8万元,降幅达67.19%。为维持运营,公司不得不加大债务融资力度。银行借款及其他借款从2022年末的1011.1万元增长至2025年6月末的6255.1万元。
三年三闯资本市场 递表前夕部分投资机构已选择退出
历史沿革方面,海纳医药的资本化道路可谓一波三折。2023年6月,公司首次向A股创业板发起冲击,深交所于同年7月发出首轮问询函,内容包括公司业务模式、收入增长的可持续性等。经过近一年的审核后,2024年6月,海纳医药选择主动撤回上市申请。
创业板IPO撤单后,2025年3月,A股上市公司成都先导发布公告,宣布筹划以现金方式受让海纳医药约65%的股权。这一交易若能完成,成都先导将成为海纳医药的控股股东,也为海纳医药的老股东提供了退出途径。
然而,收购案仅维持三个月便宣告终止,终止原因在于各方未能就交易方案、交易价格、交易对方范围、业绩承诺等核心条款达成一致。四个月后,海纳医药转向港股市场,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这已经是公司在三年内第三次尝试踏入资本市场。
IPO前,海纳医药曾获得多轮融资。2022年8月,公司完成D轮融资,中金传化、江西国控等机构以16.59元/股的价格合计增资1亿元,对应投后估值为15.8亿元。然而,这些融资大多伴随着对赌条款。
根据A股招股书披露,海纳医药与湖北高金、上海邓鼎等23名投资机构签署了含有股份回购等对赌安排。虽然补充协议约定,自公司向证券交易所申请上市之日起,相关对赌条款自动失效,但如上市失败,回购责任将重新激活。因此,为IPO前投资机构寻求退出途径或也是公司急于寻求上市的原因之一。
值得关注的是,在公司递表前夕,部分投资机构已选择退出。2025年7月至8月,湖北高龙、上海鄧鼎等早期投资机构通过海纳长兴这一平台实现退出,合计转让公司5.76%的股份,或反映出部分资本方对此次港股闯关前景的谨慎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