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4小时月刊 > 正文

じゅぎょうさんかん桃子移植,王洪章:推动商业银行综合化转型,金融机构要避免同质化竞争

摘要: ...

  由瞭望智库主办的2025第10届新金融论坛于2025年11月28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从秩序重构到行稳致远——金融业的既往十年与未来五年”。中国原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洪章出席并演讲。

  王洪章在演讲中谈到,建设金融强国意味着中国金融体系转向高质量发展,需要韧性重塑和价值引领相结合。

  他指出,其中面临很多挑战,需要在强监管防风险的同时结合给市场创新和市场活力进一步留出合适的空间。

  “在高质量发展当中,商业银行包括金融机构也要避免同质化竞争,这是当前非常重要的问题,监管部门也提出了这方面的要求。需要在金融综合化的基础上管理和引导,因为金融科技充分运用的今天,商业银行产品、服务和经营方式的雷同是难以避免的,所以要推行商业银行转型,特别是综合化转型,只有综合化金融服务的平台才能做到百花齐放。”他说。

  以下为演讲实录:

  王洪章: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贯彻四中全会精神可能对金融工作来讲最主要的是瞄准金融强国建设,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增强金融能力建设,使我们金融强国建设的基础更加牢固。

  在当前可能主要有这么个问题,如何重塑引领金融的韧性。

  讲两个想法:

  第一,金融的韧性重塑可能是我们金融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源于我们面临的两个压力。

  这两个压力包括这两个方面:

  一是我们的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是否更加有效协调,回顾“十四五”一直到现在,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协调是非常有效的,保持了我们的金融稳定,并且很好地处置了中小金融机构带来的风险,我们也抵御了外部金融风险的冲击。

  大家知道美联储连续三年加息缩表,引发了全球资本流动和价格动荡,未来的经济实质也充满着不确定性。美国30多万亿的美元国债,可能也给全球特别是我们作为第二大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带来很多变数。国际上的金融生态,带来了重要变化,金融机构、金融货币、金融市场这些剧烈变动,包括新的货币生态对金融秩序和规则的冲击将会愈演愈烈。

  二是国内经济的高质量增长所带来的巨大改变,可能也考验着中国金融界的韧性,这个要求跟过去比不可同日而语。按照四中全会的精神,重塑金融韧性是时代赋予我们金融的重大责任,目标是打造最强大的、最具价值创造力的现代金融体系和现代金融机构,建立金融强国,重塑金融韧性。

  重塑金融韧性包括这么几个方面:

  1、需要构建稳健有效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发达经济体有这方面的教训,前几年美联储过山车式的货币政策,导致个别金融机构资产价值损减,形成流动性风险,像著名的硅谷银行倒闭了,被迫被兼并重组,教训是深刻的。

  2、可能需要完善我们的监管体系和治理架构。必须将更多的金融活动和金融行为纳入监管,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反复强调、经济工作会议上也反复强调,要把所有的金融活动和金融行为纳入监管,现在看来已经取得了效果。

  实质存在着分业经营向综合性经营商业银行转型过程中可能我们要继续做好金融业之间的跨市场、跨业态的防火墙,又要监控好各类金融产品、衍生品、金融科技创新行为以及业务开发等,这种金融监管体系和治理架构的完善,包括监管目标的实现,也有很多工作需要我们继续做好。

  3、金融机构的韧性成为可能更多取决于对人的管理。四中全会专门讲到了,在资本市场建设上要加强人的行为的管理和使用,市场准入的重点,特别是中小金融机构,要更多考虑高管人员的适配,以及法人治理结构的真实性,因为同样的机构交给不同的人其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

  4、当前国际金融形势复杂多变,可能更加需要金融改革开放和鼓励创新。要以人民币国际化为契机,以创新境内外本币产品为重点,以结算支付、清算为桥梁,使人民币在国际经营活动中与国家对外发展相匹配,我们的金融机构在海外机构不算少数、从业人员也不在少数,在机构出去从事人民币产品、人民币工具也应该随时走出去,创造更多的产品,使人民币国际化在海外的使用更加具有坚实的基础和使用市场。

  第二,关于价值引领,价值引领是金融的初心和使命,回答了中国的金融为谁服务的问题。

  价值引领可能要解决这么几个问题:

  1、要解决金融聚焦主业和脱实向虚问题。聚焦主业的要求是要把握金融本质,以金融功能来解决实体经济需求,而非其他。脱实向虚这个问题可能现在监管部门和中央银行、宏观调控部门正在解决,但是有些问题还需要继续解决好,比如现在我们的贷款虽然增加7%以上,但是我们企业的人民币存款现在也面临着很大挑战,2010年企业人民币存款增加5万亿,到2014年增加1.9万亿,到2024年企业存款下降2900多万亿,可以看出十年来企业存款是逐步下降的,企业存款下降说明企业的后续资金供应还存在一些问题。

  另一方面,储蓄存款和非金融机构的存款大幅度增加。2024年住户存款就是储蓄存款增加了14万亿元,占各项存款的82%,这说明我们储蓄向消费的转化以及储蓄转化为投资的动力明显不足。还有一个方面,非金融机构存款增加了2.5万亿元,占各项存款增加的13%。非金融机构存款增加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说明直接融资能力在增强,另一方面也说明有些资金在体系内循环的状况可能依然存在。

  2、增强金融韧性可能需要优化我们商业银行的融资结构。同时如果把问题解决好了,金融业实现价值引领也是重要的方向。当传统的产业和缺乏社会需求的产品服务时,通过融资结构的调整可以支持科技创新、支持新的生产力,满足社会新的需求,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选项。现在银行业的总资产去年已经达到了440多万亿,占金融资产90%,金融的经验说明,间接融资占绝对优势,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总要求下,这种融资结构显然是不合理的。间接融资用于扩大再生产可以,但用于科技创新、企业研发、培育和支持新质生产力则显得可能有心无力,所以需要在优化融资结构当中展现商业银行的价值引领能力。

  3、在金融政策上,一是要鼓励商业银行经营转型,发展直接融资业务,特别是中长期融资。我们现在中长期贷款最长大概是5年,贷款期限我觉得还可以更加延长,为创新资本性的投资以及科研开发提供商业银行的支持。

  二是要鼓励资本市场的创新,引导企业和个人扩大投资。刚才看到了,我们储蓄存款增加了很多,如何引导储蓄转化为消费、储蓄传化为投资,需要大量工作和创新去做好。

  三是要大力发展企业债券业务,特别是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债券、创新型企业债券、高技术企业债券以及其他优质的中小企业发债,因为债券业务跟信贷市场相比,债券市场、债券业务更加透明化、更加科学化、更加市场化,比之信贷市场透明度要高,而且信贷市场很多存在不透明,甚至也存在一些道德风险,所以发行企业债券、发展企业债券业务这也是商业银行直接融资调整方向的重要方面。

  四是要鼓励优秀的商业银行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建立长期的耐心资本。如果这样,我们300多万亿的人民币存款将对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推动高质量发展发挥重要的贡献。大家看到国外的大型银行基本是投资银行,排名市值前几名的发达市场、发达国家基本是投资银行,商业银行排在市值前几名的很少,而我们排在市值前几名的主要是商业银行,我们国家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能够为我们的新金融论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资本支出的投资银行。所以我觉得通过市场化方式,商业银行建立长期耐心资本的机制也非常重要。

  建设金融强国意味着中国金融体系转向高质量发展,需要韧性重塑和价值引领相结合,其中面临很多挑战,需要在强监管防风险的同时结合给市场创新和市场活力进一步留出合适的空间。在高质量发展当中,商业银行包括金融机构也要避免同质化竞争,这是当前非常重要的问题,监管部门也提出了这方面的要求。需要在金融综合化的基础上管理和引导,因为金融科技充分运用的今天,商业银行产品、服务和经营方式的雷同是难以避免的,所以要推行商业银行转型,特别是综合化转型,只有综合化金融服务的平台才能做到百花齐放。金融改革和韧性的重塑还需要产业、财政、科技等领域的改革协同推进,通过大家的努力,我想到“十五五”期间我们一定会打造出真正的金融强国。

  谢谢大家!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